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广东小鸟体育有限公司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400-538-6718

您的位置: 小鸟体育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小鸟体育艾达·路易丝·赫克斯特伯与美国职业建筑评论家的时代 王凯 袁敏 时代建筑

发布日期:2024-04-11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小鸟体育艾达·路易丝·赫克斯特伯与美国职业建筑评论家的时代 王凯 袁敏 时代建筑2022年第6期原标题:艾达·路易丝·赫克斯特伯与美国职业建筑评论家的时代 王凯 袁敏 时代建筑2022年第6期

  专题“现当代建筑批评家研究”收录了两篇文章,分别研究美国建筑评论家艾达· 路易斯· 赫克斯特伯的学术思想、写作特征及其在建筑评论史中的独特地位,以及查尔斯· 詹克斯后现代主义论述的“错时”。

  艾达·路易斯·赫克斯特伯是美国20世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评论家。在美国20世纪下半叶建筑变革的年代,她凭借自己巨大的公共影响力,使建筑成为公众话语的一部分,不但影响了专业建筑领域,更把建筑艺术推向社会关注的中心,促进了美国职业建筑评论家的发展与建筑评论的繁荣。文章结合时代背景,试图对她的建筑评论思想和实践进行梳理,进而归纳和总结其学术思想、写作特征及其在建筑评论史中的影响。

  在艾达·路易斯·赫克斯特伯之前,建筑并不是公众话语的一部分,然而现在已经是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赫克斯特伯。

  2020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评论奖”的获得者之一是《洛杉矶时报》的建筑评论家克里斯托弗·奈特(Christopher Knight),自1970年首届评论奖颁给艾达·路易斯·赫克斯特伯(Ada Louise Huxtable,1921—2013年,图1)以来,这是历史上这一奖项第8次颁给建筑评论家①。这条新闻在当时中国的建筑业界引起了一些关注,主要原因之一是奈特的一篇文章《给洛杉矶艺术博物馆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一封公开信:不要再贬低洛杉矶的艺术了》②引发了公众的关注。不过据笔者所见,在中国社交网络平台上,专业读者们似乎对他并不太“感冒”。除了对于他所评论的对象有不同观点之外,和国内偏重理论、充满专业术语和修辞的评论文章相比,他的文章似乎也过于“平实”了。

  这个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美国建筑评论及其与公众的关系似乎呈现出和中国截然不同的状态。目前为中国专业读者群所熟悉和热议的绝大多数“建筑评论”文章,主要发表在专业媒体上,对象读者主要限于职业建筑师、建筑专业学生和相关从业者。虽然一些公共媒体近年也逐渐出现涉及建筑文化和评论的文章,但无论是社会影响力还是对业内的影响,和《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纽约客》等报刊杂志的建筑评论专栏相比,仍然非常有限。而与之相伴的另一个现象是,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之间在观念上也往往存在着巨大的鸿沟③。

  要理解两个国家在建筑批评生态方面体现出的差异,就要追溯到20世纪美国公共艺术和建筑评论的历史,特别是美国建筑评论走向公众的关键历史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赫克斯特伯的历史地位是不容忽视的。1963年,赫克斯特伯被任命为《纽约时报》的建筑评论家,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全职建筑评论家④。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建筑评论走向公众的过程,正如建筑评论家保罗·戈德伯格对她的评价,“在艾达•路易斯•赫克斯特伯之前,建筑并不是公众话语的一部分,然而现在已经是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赫克斯特伯。”中国学界对她并不陌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建筑师》杂志上就有对她若干文章的翻译,然而对其完整的研究和介绍还比较缺乏。本文尝试全面回顾赫克斯特伯的评论思想和实践,特别是在美国20世纪60—90年代的社会环境下,她的评论实践和建筑思想是如何影响了包括建筑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在内的公众[1],以此来重新考察美国建筑评论走向公众的历史(图2)。

  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美国建筑评论界最有力的声音之一”的赫克斯特伯小鸟体育,是时代大潮的推动者,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现代主义建筑”作为一种风格,直到1932年在希区柯克和菲利普·约翰逊的“国际式风格”建筑展览上才被全面引入美国。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局势的变化,移民潮的开启让大量人才流入美国,二战后经济的繁荣使得美国城市进入建设热潮,大量的博物馆和其他类型的文化建筑使得建筑师们能够大展拳脚,带动了现代主义建筑在美国的发展。到20世纪50至6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已成为美国现代建筑的主导,美国也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大本营。到了60年代后,人们开始日益关注快速建设带来的城市及环境问题。一些学者开始批判现代主义建筑所带来的日渐呆板和单调的建筑与城市面貌,建筑和城市失去了原本应有的生活气息和有机性,建筑与城市环境日渐割离。“后现代主义”首先在建筑学界应运而生,继而传播到艺术和人文学界。这一时期的美国建筑界开始进入一个重新探索的阶段,无论是现代主义的重新发现还是后现代主义的开始,这种变革与挑战并存的现实都给予了建筑师和评论家们充分发展的空间。

  发端于17世纪末的美国新闻报业,在南北战争后日益商业化,到19世纪80年代,全美已经有一千多家日报,总发行量超过六千多万份,成为无处不在的大众传播媒介。1896年,阿道夫·西蒙·奥克斯(Adolph Simon Ochs, 1858—1935年) 接手《纽约时报》主编,他在办报宣言中提出“公正地报道新闻,不畏惧,不偏私,无论涉及任何政党、派别和利益”。⑤(To give the news impartially, without fear or favor, regardless of party, sect, or interests involved.) 在他的带领下,《纽约时报》实现了向现代媒体的转变,主张刊登一切合适的新闻、重视多方言论。20世纪早期,该报逐渐扩大版面和内容,并开设评论专栏。任职的评论家主要是艺术评论家,有时也会写一些建筑评论。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评论类期刊开始面向公众。原本向建筑师的专业杂志《美国建筑师》(American Architect)在1929年被卖给大众出版公司,其办刊定位也被修改为面向公众推广建筑设计,并发表了一系列与建筑及建筑师相关的文章。建筑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公众有权参与到建筑和城市的建设中来。面向大众的建筑专业知识和观念的普及,从某种程度上,也为此后美国现代职业建筑评论家培养了更坚实和广泛的读者基础。最早在新闻报纸上广泛传播城市和建筑文化的应该是路易斯·芒福德,从20世纪20年始,他就已经在《华尔街日报》和《纽约客》等杂志上撰写评论文章,特别是担任《纽约客》“天际线年,他的文章视野宏阔,远远超出建筑的范畴,深入到美国城市文化、城市历史、技术和人类的未来发展等领域。

  20世纪50年代是战后曼哈顿建筑发展的热潮期,但是“纽约市(或者,据我所知,其他任何地方)没有一家报纸定期刊登建筑批评专栏”⑥。在当时的纽约,“随着沿第三大道和整个城市的那些又脏又丑的盒子建筑不断增加,那些精巧而仍然好用的老建筑以痛苦的姿态倒下”,人们越来越需要媒体报道和批评的声音。而对于建筑批评和理论家而言,走向公众同样很重要,“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批评必须从限制着它的密室中抽离出来”⑦。赫克斯特伯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登上了历史舞台。

  赫克斯特伯1921年生于美国纽约曼哈顿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一名医生。她年轻时先后在纽约亨特学院和纽约大学学习艺术和建筑历史课程,其硕士论文“意大利战后的现代主义”体现出她对建筑线年起,她担任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菲利普·约翰逊建筑设计部助理策展人,开始接触到现代建筑和艺术的评价方法,以及如何清晰地向公众进行教育普及,逐渐发展出敏锐的眼光和对建筑批判性的感知。1950年,她获得富布莱特基金会资助,前往意大利研究建筑与工程。在那里,她遇到了著名的史学家和评论家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对她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对建筑作为空间的看法。两年后她回到美国,成为《美国进步建筑与艺术》的特约编辑,同时在《艺术文摘》《进步建筑》等多家杂志撰写自由撰稿人文章。在1957至1963年间,她共计发表了114篇文章。这些文章涉及新话题、拟建建筑、濒危建筑以及新兴建筑师、建筑新趋势以及建筑展览等,无论主题如何多变,她的目标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告知公众建筑环境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她的这些报道综合了房地产、开发商、城市以及等方面的知识,并以扎实的事实和理性的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1963年,赫克斯特伯成为《纽约时报》此前一直由艺术评论家兼任的第一位全职的建筑评论家, 直到1982年,她在离开《纽约时报》后,又继续担任《华尔街日报》的特约建筑评论家,直至2013年逝世。

  1970年,代表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的普利策新闻奖增设了评论奖,鉴于赫克斯特伯在保护历史建筑、地标建筑、公共政策以及建筑与其建成环境方面的思想对建筑师、政府小鸟体育、投资商及公众的影响,她被授予首届普利策评论奖。2008年,纽约建筑联盟向赫克斯特伯颁发了总统奖章,以表彰她在建筑与城市领域的杰出工作。2013年在她去世后,包括其全部藏书、私人信件及出版物的档案被美国盖蒂中心收藏,成为后来研究者重要的历史档案资料。

  赫克斯特伯的学术生涯漫长而高产,她的评论写作史长达60年(1952—2013年),一共出版过11本书(图3)。她的第一本书《皮埃尔·路易吉·奈尔维》(1960年)是在富布赖特奖的资助下前往意大利研究建筑与工程师皮埃爱·奈尔维(Pier Luigi Nervi)的相关成果,这段经历让她对建筑的结构逻辑有了更全面的理解[2]。1970年,赫克斯特伯出版了她的第二本书,也是她的第一本评论文集《他们还能完成布鲁克纳大道吗?》(Will They Ever Finish Bruckner Boulevard?),这是她在《纽约时报》1963年至1969年间完成的68篇文章的合集,内容涵盖从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到对现代建筑的批评等诸多话题。通过这些文章,赫克斯特伯试图引起人们对更多建筑时事问题的关注,并且希望能培养公众的眼光,唤醒读者的公众意识⑧(图4)。

  1976年,赫克斯特伯出版的第三本文集《最近遭遇了什么建筑吗?》(Kicked a Building Lately?)汇集了她在1970年至1976年发表的关于美国建筑和城市环境的评论文章,共计80多篇(图5)。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由于遗产保护运动和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公众对城市更新项目和大型建筑项目越来越抵触,建筑和城市设计经历了严重的危机。这一时期,她的评论注意力从单个的纪念碑式建筑转向了整体的城市环境。例如, 在1971年发表的文章中,她将华盛顿肯尼迪中心(图6,图7)描述为“介于混凝土糖果盒和大理石石棺之间的十字架,其中埋藏着建筑艺术。”⑨建筑师过于追求“永恒性”(timelessness)和一种不恰当的纪念性,但却未能找到恰当的美学表达,过于简单的概念导致建筑与城市生活隔绝,也带来了结构以及建造上的问题。赫克斯特伯写到,肯尼迪中心这样的建筑“可能代表了一般美国人的品味标准”,但作为一个国家地标,肯尼迪中心不仅没有达到优秀的设计水准,更没有探索新的标准,这种取悦大众的建筑作品,她称之为“建筑上的民粹主义”。赫克斯特伯认为, 建筑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方式将美的、高雅的建筑艺术传达给公众,同时尽量去缩小与他们之间的鸿沟小鸟体育

  1981年,赫克斯特伯获得了麦克阿瑟基金,这一资助使得她有条件推进更有研究深度的课题,她选择离开《纽约时报》,开始专注研究高层建筑。1984年,她出版了专著《从艺术角度重新审视高层建筑:摩天大楼风格的研究》(The Tall Building Artistically Reconsidered: The Search for a Skyscraper Style),书名是向1896年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的《高层办公楼的艺术思考》一文⑩致敬。赫克斯特伯认为,沙利文所提出的关于高层建筑设计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仍然悬而未决,并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除了摩天大楼这个名字,是时候对一切进行批判性重估了。”[3]该书追溯了高层建筑从19世纪后期的起源到其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装饰艺术风格的发展。她认为,摩天大楼汇集了现代文明所有因素的表征,它不仅是风格,而是艺术与城市的交汇点,仅仅从美学或技术发展来看摩天大楼,都是简化的误解(图8)。

  在此之后,1986年,赫克斯特伯一口气推出了《建筑,有人吗?建筑艺术警示录》(Architecture, Anyone? Cautionary Tales of the Building Art)和《再见历史,你好汉堡包:建筑评论文选》(Goodbye History, Hello Hamburger: An Anthology of Architectural Delights and Disasters)两本论文精选集。《再见历史,你好汉堡包》是赫克斯特伯在1963年至1976年所发表文章的精选集(图9)。书名来自1971年3月21日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一篇同名文章,文章聚焦位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的一个古老百年宅邸(Mapleside)如何被破坏并最终被一家汉堡王餐厅所取代。这本书的每一章都是一篇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的短文,其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包括建筑物的拆除,停车场、快餐店的替换,以及新建建筑与旧建筑的冲突等。这些文章的评论对象主要集中在纽约,积极推动了纽约许多建筑保护政策措施的建立,例如著名的宾夕法尼亚车站保护运动,虽然建筑最终被拆除,但推动了纽约“地标建筑保”的出台,以及为了保存南街海港(South Street Seaport)的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仓库建筑而推动建立的“可转让土地开发权”制度,使得这个美国最大的历史保护街区之一得以建立。在六七十年代里,曼哈顿成为这些保护规划策略的试验场,也为美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大量的保护案例。在改变公众对“新就是好”的看法上,正是因为有像赫克斯特伯这样的批评者,坚定地公开揭示那些开发商、建筑师和政府所掩饰的问题,城市问题才得以在公共领域引发广泛辩论。20世纪80年代的讨论气氛与60年代时大不相同,公众和政客们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建筑环境以及大型建设项目带来的问题——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赫克斯特伯之前的努力。

  《建筑,有人吗?建筑艺术警示录》一书精选了赫克斯特伯自1977年至1985年间发表的文章(图10),从中可以看到她对“后现代主义”的态度。在1978年发表的《向前走,向后走,靠边走》⑪一文中 ,针对前一年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宣称的“现代建筑已经死亡”,赫克斯伯特说“但今年,它拒绝倒下”。她对贝聿铭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批评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和约翰·伯吉(John Burgee)的AT&T大楼,甚至称其为“年度最佳非建筑奖”。她认为约翰逊只是把当前流行的一些东西结合在一起,因此AT&T大楼是一个并不成功的折衷产物。她对后现代主义中低品质的“古典化”倾向颇有看法,同时也会赞扬像罗西、格雷夫斯、文丘里、斯特林一样的优秀建筑师。她对当时的理论界斥责道:“不幸的是,目前许多理论和批评话语都放弃了这种公共角色——将建筑定义为一种形式化的对象,与自身形式以外的力量没有关系或责任。有关象征、隐喻和类型学的讨论,以及大量的屈从于历史的话语,伴随着轻薄的语言风格,嘲弄着它假装在回忆的历史。更为严重的是,当下在建筑和其他领域,人们普遍接受了价值判断的过时和放纵,并一致用一种经过筛选的——甚至可以称之为精英的——民粹主义或多元主义来填补空白。”[4]随着传统现代主义的信仰和价值观开始崩塌,人们心中的困惑不断增加,建筑艺术充满了焦虑和不确定性,但它也显示出了一种在发展和变化时期所特有的活跃。然而,在《打破规则》(Breaking the Rules,1981)一文中,赫克斯特伯仍然对现代建筑充满信心:“建筑艺术仍然生机勃勃,它既没有陷入萧条,也没有退回到新美学右翼的新保守主义,并且尚未遭受创作的阻碍”⑫。

  20世纪90年代,已届70高龄的赫克斯特伯并未停止批判和思考。除了偶尔仍为《华尔街日报》撰写评论文章外,她在1997年还出版了《虚幻的美国:建筑与幻觉》(The Unreal America: Architecture and Illusion)一书,表达了对美国建筑陷入一种“文学理论”的、“诱人的性愚昧主义”的、“浅薄而没有实质性内容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担忧(图11)。这本书的主题是对美国后现代“复制文化”的批判。她指出,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城市建设出现了严重的失调,现代主义者和新传统主义者都依赖“用美学方法来解决城市扩张带来的社会问题”,他们“创造了‘理性’城市的机器时代形象,但实际上建造起来后,其功能往往很糟糕”[5]。公众与艺术形式之间的鸿沟是巨大的,建筑变成了商品,城市是同质化的零碎片段和拼贴,是一个“主题化”的包装,而“主题公园”带来的这些虚幻的美好都是消费策略。面对购物中心里的复制品,以及博物馆中把原作、复原作品及复制品相混淆的现象,真假之间的差别也不再清晰。“审美普及中的价值观越来越缺失,价值判断和真实性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⑬这是商业消费文化带来的最大弊端,然而公众和社会身处其中却不自知。建筑师和他们的客户之间、专业人士和公众之间、建筑和用户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为快速商业化的成功而做的设计和艺术本身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当然,对赫克斯特伯来说,也不乏在这种艰难的社会氛围下走出盲区,探索出建筑新形式的建筑师们,例如埃里克·莫斯(Eric Moss)的隐喻空间的表现主义,弗兰克·盖里个人化的作品,以及植根于现代主义而又超越了现代主义(新的极简主义,维托里奥·格里高蒂(Vittorio Gregotti))的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等。她写道,“这些建筑都具有非凡的美和智慧,以一种引人注目的新方式扩展了建筑的定义。”⑭

  2004年,进入学术生涯晚期的赫克斯特伯重启了她在多年前就已开始的有关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研究项目,借助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档案资料,她完成了赖特的传记《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一生》(Frank Lloyd Wright:A Life)(图12)。2008年,赫克斯特伯出版了其最后一本文集《论建筑:变革世纪的反思》(On Architecture: Collected Reflections on a Century of Change)(图13),这本书是她多年来的精选论文合集,见证了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的变革,并目睹了其在90年代重新崛起,成为一种新的现代主义,并且也发现了一些最好和最差的建筑与建筑师。这本书以超过40年的跨度,批判性地审视了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将目光集中在20世纪下半叶发生在建筑上的风格、功能和时尚的变化。“回顾过去,我意识到我的职业生涯涵盖了一段非凡的变革时期,在我写作的时候建筑学正在缓慢地发生本质的变化。在这个时代,关于现代主义的一切都随着我们进入新的时代而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虽然这是一场安静的、近乎是隐形的,但它绝对是一场。人们重新接受并融合了过去,重新审视和评估了现代主义所忽略的时期和风格。曾经被认为无关紧要的历史和理论,再次成为建筑实践的核心。”[6]

  作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建筑评论家之一,赫克斯特伯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的建筑价值观念,更为建筑评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无论是她的写作风格还是评论观念都产生了深刻而长久的影响。

  赫克斯特伯以其开阔的视野和犀利的笔触而著称,她学识渊博,举止优雅,富于魅力又贴近公众。她的批评是幽默而又讽刺的,是直言不讳、清晰和雄辩的,也是强硬、精明、有头脑的。这种独特语言风格和她的生活背景、文化环境、教育背景是分不开的:艺术史的学习经历使她更关注建筑广泛的艺术性和社会性;在意大利游历和研究的经历使得她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也格外关注。作为新闻媒体工作者,与一般新闻记者相比,她还拥有建筑专业的知识背景,她的评论文章从一开始就将为公众报道建筑新闻作为出发点;作为全职建筑评论家的特殊性使她不仅能够与建筑师时常交流,还能与政府官员、决策者、房地产、媒体甚至公众保持频繁的沟通和交流;另外,作为职业建筑评论家,赫克斯特伯还会被邀请并有权进入相关机构进行取证获取资料,这使得她文章的时效性、准确性和面对大众的可读性都得到了保证(图14)。

  2021年3月,盖蒂中心在庆祝赫克斯特伯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文章中谈到,在赫克斯特伯在《纽约时报》任职期间,“每逢星期六早晨,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去吃早餐,读艾达·路易斯·赫克斯特伯的文章,她的名字家喻户晓。”⑮赫克斯特伯是20世纪美国城市和建筑领域最有力的声音,她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批评实践来挑战、吸引、教导、激励甚至恐吓建筑师、开发商和决策者,让他们看到批评并为建筑环境担负起责任。1968年,《纽约客》刊载了一幅以赫克斯特伯为主题的漫画《艾达·路易丝·赫克斯特伯已经不喜欢它!》(图15)。漫画内容是在一个建造中的工地上,戴安全帽的建筑工人拿着报纸向建筑师宣示赫克斯特伯的严厉批评。这是她巨大社会影响力的一个缩影,她甚至已经成为建筑评论的代名词。《洛杉矶时报》的克里斯托弗·霍桑(Christopher Hawthorne)说,“用艾达·路易斯·赫克斯特伯的名字作为批评的关键词,已经变得十分常见,甚至很流行。”⑯

  2013年,赫克斯特伯的去世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⑰。媒体认为她的历史贡献在于她努力使建筑评论家成为一种新的职业,将建筑引入广大公众的视野,改变了20世纪美国大多数人看待和思考人居环境的方式⑱。从1963年开始,赫克斯特伯作为 《纽约时报》的第一位全职建筑评论家,开始向大众读者打开对他们来说较为“神秘”的建筑设计和规划领域的窗口。在她的开创和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这一行业,后来获得普利策评论奖的评论家保罗·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赫伯特·穆尚(Herbert Muschamp)、尼古拉·乌鲁索夫(Nicolai Ouroussoff)等,都是在赫克斯特伯的影响下开始从事建筑评论写作,并进一步发展了建筑评论写作的多种不同风格,美国职业建筑评论家的职业群体逐渐形成。

  20世纪70至90年代是美国建筑批评发展的最高峰,各大主要媒体中随处可见建筑评论家的声音和身影,无论是对职业建筑师还是社会公众都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与此同时,在同时期的建筑理论中,源自一批法国思想家的“批判理论” 也深刻影响了以美国东海岸为中心的主流西方建筑理论话语。虽然面向学科和理论发展的“批判理论”和面向公众的“建筑评论”并不能完全等同,但这种共时性仍然可以看作某种后60年代的共同的时代精神的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以及职业实践形态的改变,“批判理论”逐步成为理论反思的对象,也直接引起了2000年前后新一代“后批评”学者们的理论思考。21世纪以来,一方面面对“后批评”时代带来的理论挑战,另一方面受到网络媒体web2.0时代的去中心化影响,美国建筑媒体中的建筑评论已经不复当日辉煌,评论家们在文章和研讨会中不断回顾赫克斯特伯所代表的黄金时代的同时,也在思考当下建筑评论的危机与未来。

  这让我们在略为伤感的同时,越来越意识到以赫克斯特伯为代表的建筑评论家的出现需要特定的时代条件:美国战后艺术批评和建筑批评的繁荣以及新闻媒体的高度发展,是催生职业建筑评论家的最重要的两个条件;而美国自20世纪初现代建筑开始兴起到战后持续不断的建筑热潮,以及六七十年代现代主义的变革和8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建筑领域的蓬勃发展为赫克斯特伯的写作提供了持续不断的题材和内容。也许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客观条件的背后,作为建筑评论家的赫克斯特伯所具备的个人才能和独特魅力才是最不可替代的,这才是造就了“她之为她”“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赫克斯特伯”的最重要的原因,正如本文开头戈德伯格所说,“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赫克斯特伯”,这也是让人们至今仍然不断谈论她的最重要的原因。

  (图片来源:图1:图2,图3:作者自绘;图4,图5,图8~13:书籍封面;图6,图7:维基百科;图14:图15:villagepreservation.org)

  ③ 2021年曾经引发中国国内媒体广泛热议的“梦想改造家”节目中的“花130万建农民房”事件、“木心美术馆抄袭事件”等,公众和专业人士呈现的不同态度,也是这种现象的又一明证。

  ④ 美国的专业化建筑批评始于20世纪早期,像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艾琳•伯恩斯坦•沙里宁(Aline B. Saarinen)、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等评论家在各类媒体杂志上都发表过有关建筑和城市文化评论的文章,到五六十年代,新闻媒体和大众报刊业的发展日益繁荣,但在此之前的《纽约时报》评论家多是同时从事艺术和建筑评论,而赫克斯特伯是《纽约时报》历史上第一位只写建筑评论的全职评论家。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22年第6期 定海桥:一段城市平民自建史研究 王凯、袁敏《艾达·路易丝·赫克斯特伯与美国职业建筑:评论家的时代》,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圳奥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王凯,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袁敏,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深圳奥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师

  [1]王凯、袁敏.艾达·路易丝·赫克斯特伯与美国职业建筑评论家的时代[J]. 时代建筑,2022(6):66-71.

  [2]王颖.查尔斯·詹克斯的时代过去了吗?“后现代主义”在建筑中的兴衰和时代性[J]. 时代建筑,2022(6):72-77.